
得到鼻竇炎怎麼辦?必學「洗鼻」和3個有效緩解的方法
鼻竇炎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健康問題,通常是由病菌感染引起,若放任不治療,則有可能變成慢性鼻竇炎,增加治療的難度。
而當鼻竇內發炎時,可能導致鼻塞、產生濃黃鼻涕、臉部脹痛等不適症狀,會深深影響生活品質。
面對鼻竇炎,除了尋求醫療協助外,適當的自我護理和緩解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。
在這篇文章中,海沛舒小教室將介紹必學的「洗鼻」方法,以及 3 個有效緩解鼻竇炎不適的妙招、和 5 個避免鼻竇炎找上門的好習慣,幫助你以正確、舒適的方式面對鼻竇炎,並且提升生活品質!
台灣人口密度相當高,且環境大多潮濕悶熱,又經常受到空汙侵害,因此鼻竇炎盛行率非常高,而造成鼻竇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3 種:
人們感冒生病時是因為受到病毒與細菌的侵襲感染,若病菌蔓延至鼻竇時就會引發鼻竇炎,是最為常見造成鼻竇炎的主因。
發炎過敏是鼻竇炎常見的原因,通常可能是原先的過敏性鼻炎、氣喘,也可能是外來物質所造成鼻竇黏膜刺激與發炎,例如:吸菸、粉塵、花粉、空汙...等。
鼻中膈彎曲、鼻息肉或任何外力造成鼻竇構造變形時,會影響鼻竇中的黏液無法正常排除,就很容易引起鼻竇炎。
除了以上三種原因,賀爾蒙、自律神經失調、免疫力較差的族群以及患有纖毛不動症候群者,也容易有鼻竇炎或其他鼻炎的問題。
此外若進行外在環境壓力變化大的運動也可能會引發鼻竇炎,例如:游泳、潛水。
鼻竇炎的症狀通常與感冒、過敏性鼻炎非常相似,因此一般民眾大多很難知道自己是不是鼻竇炎。
鼻竇炎如果未能及時就醫診斷治療,很容易變成慢性鼻竇炎,並且造成更多症狀與不適,少數嚴重者還有可能造成眼部與腦部的感染。
至於一般民眾到底該如何區分自己是感冒還是鼻竇炎呢?可以先來認識鼻竇炎的典型症狀,包含:
其中濃稠的黃綠色鼻涕與面部的脹痛感,是鼻竇炎較別於感冒與過敏的明顯主要症狀,建議大家出現症狀時,應盡早就醫診斷,避免延誤治療。
不過也有部分鼻竇炎患者並不會出現明顯流鼻涕的症狀,通常確診的方式會以鼻腔內視鏡來檢查,看鼻竇開口是否有膿樣分泌物作為判斷。
得到鼻竇炎其實不需要太擔心,典型的急性鼻竇炎與感冒相似,治療方式以口服抗生素、抗組織胺與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為主,並且會搭配鼻噴劑或鼻腔沖洗來輔助治療,大多數患者在 1~2 週內就能大幅改善或痊癒。
但若是已經超過三個月的鼻竇炎,單靠藥物其實是很難改善的,因為這時候的鼻竇構造可能已經堵塞嚴重,甚至是長出息肉,此時已經從急性鼻竇炎轉變為「慢性鼻竇炎」,就得靠鼻腔內視鏡手術才能解決,且不一定開一次刀就能痊癒。
※ 鼻竇炎根據病程時間可以分為急性(症狀持續1個月內)、亞急性(1~3個月)與慢性鼻竇炎(超過3個月)。
鼻竇炎的治療可分成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,通常急性鼻竇炎和感冒一樣,治療時間普遍來說大約 2 週內就能好,但如果是慢性鼻竇炎則可能需要數月至數年。
【急性鼻竇炎的治療方式】:
抗生素、類固醇藥物為主;鼻噴劑、洗鼻為輔。
【急性鼻竇炎的治療要多久才會好?】:
正常情況 1-2 週內即會大幅改善,不超過 4 週。
【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方式】:
抗生素、類固醇藥物後,視情況搭配手術治療,並以鼻噴劑、洗鼻為輔。
【慢性鼻竇炎的治療要多久才會好?】:
因人而異,通常數月至年都可能。
鼻竇炎的治療關鍵在於先需要正確的診斷,接著進行完整的治療療程,倘若療程效果不佳,可與醫師進一步討論是否需要到開刀手術治療。
鼻竇炎不治療也有可能會自癒,但只有急性鼻竇炎(病菌感染)會自行自癒。
急性鼻竇炎就與一般感冒一樣,健康的人可以靠身體的免疫力來恢復健康,但建議大家如果症狀超過一週時就應該盡早就醫治療。
如果是慢性鼻竇炎,基本上都得靠手術開刀與其他輔助治療來解決,無法靠自身能力恢復健康。
此外必須留意,若急性鼻竇炎放任不治療,仍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,例如:從急性鼻竇炎演變成慢性鼻竇炎、鼻竇周遭的骨骼組織遭到細菌侵蝕產生蜂窩性組織炎、腦膜炎...等。
雖然有些併發症並不是那麼常見,但仍有可能產生,因此患有鼻竇炎者千萬不可掉以輕心。
鼻竇炎本身不具傳染能力,不用擔心與鼻竇炎患者接觸後會傳染鼻竇炎,但若患者體內有引起鼻竇炎的病毒細菌(病菌型鼻竇炎),就如同感冒一樣的道理,在症狀初期是很可能透過飛沫傳染給其他人的。
就如前面所述,造成鼻竇炎的原因大致可分為感染、過敏與構造三種因素,基本上急性鼻竇炎都可以靠藥物治療根治,但若在治療後發現鼻竇炎症狀會經常反覆復發,有可能的原因是:
通常會出現反覆復發的情形,較大可能是患上了慢性鼻竇炎,慢性鼻竇炎基本上會較為難以根治,因為成因眾多,有時候很可能是患者天生體質的緣故,需要與醫師進一步檢查,並討論治療方式。
鼻竇炎患者除了服用藥物與手術治療以外,也應將生活作息和環境做一次檢視與改善,才能讓治療效果更好、避免鼻竇炎再次復發。
海沛舒小教室在此列出 3 個醫師證實有效緩解鼻竇炎不適的方法,提供給鼻竇炎患者作為參考:
關於鼻竇炎的輔助治療,你可能會聽到許多醫師會推薦「洗鼻」,因為保持鼻腔與鼻竇的濕潤也是預防鼻竇炎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而洗鼻不只是清潔鼻腔內的髒污,也能維持黏膜濕潤度、並恢復鼻腔自清能力,從而減少感染的風險。
不過需要留意,當發生嚴重鼻塞時,不應該使用強力水流來進行洗鼻,建議直接尋求醫師協助為佳。
使用溫熱的毛巾敷在鼻上,每次敷大概 10-20 分鐘,可以促進鼻竇血液循環、緩解鼻塞、減少分泌物滯留,也有助於減輕鼻竇炎所帶來的脹痛感。
使用溫熱水的水蒸氣來蒸鼻子,原理與熱敷毛巾差不多,不過蒸氣更能深入鼻腔內,維持我們鼻腔與鼻竇內部的濕潤、軟化分泌物,蒸完鼻子以後明顯會感到舒適許多,也可以在蒸鼻後輕輕地一次擤一邊的鼻子。
此外,鼻竇炎患者也應該盡量避免大力擤鼻的動作,否則可能造成黏膜損傷、增加鼻竇內壓力,甚至是造成病菌擴散感染。
鼻竇炎患者只要經過醫師的評估許可,就能在家自行進行鼻腔沖洗(洗鼻子),對於鼻竇炎治療有輔助性的幫助。
在次數上,患者一天可以進行 1~2 次的洗鼻(或經醫師指示),而即便鼻竇炎已治療完成,仍可以持續洗鼻習慣,幫助你維持鼻腔健康、避免鼻竇炎再上身。
接下來海沛舒小教室將教你正確的洗鼻 5 大步驟:
洗鼻第一步,清洗雙手後開始調配洗鼻液。
(1) 清潔雙手:請先將雙手用肥皂或洗手乳清洗淨,避免病菌在洗鼻過程中進入鼻腔。
(2) 調配洗鼻液:將一包市售洗鼻鹽倒入杯中或洗鼻器中,依據外包裝的洗鼻鹽比例指示,再倒入乾淨可飲用的溫水調配,並充分攪拌讓洗鼻鹽完全溶解。
※ 若沒有洗鼻鹽,也可使用市售的生理食鹽水與無碘鹽來調配洗鼻液,但各有其缺點,生理食鹽水不便加熱,而無碘鹽自行調配可能比較難以掌握比例(0.9%),容易對鼻腔造成刺激感。
※ 調製洗鼻液切勿使用自來水,必須使用乾淨、無菌的水,並將水溫控制在 35-37℃,完全溶解洗鼻鹽後才能進行洗鼻,這樣洗鼻液才不會刺激鼻腔。
延伸閱讀:洗鼻鹽推薦哪一種?用錯恐傷鼻!一篇教你正確使用洗鼻鹽
洗鼻第二步,維持身體前傾、歪頭的姿勢。
(1) 身體前傾:身體彎腰往前傾、眼看腳尖。此姿勢可讓些許往下流的洗鼻液從嘴巴流出,防止其流入喉嚨而嗆到。
(2) 歪頭:將頭歪向一側,洗鼻液一般從高側鼻孔流入,低側鼻孔流出,歪頭可讓洗鼻液更順暢地往下流出,且同時也減少了洗鼻液對耳咽管的刺激。
※ 如果不使用正確的姿勢洗鼻,會很容易嗆到或是造成洗鼻水流錯方向。
洗鼻第三步,使用嘴巴呼吸。
「嘴呼吸」是在洗鼻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,張嘴呼吸可以讓鼻腔往下的通路封閉,洗鼻液就不會流至喉嚨。
※ 洗鼻前,可以先練習使用嘴呼吸,讓身體習慣用嘴巴呼吸的方式,再開始進行洗鼻,可讓洗鼻過程更順暢。
※ 若洗鼻過程中,仍有不少洗鼻液流入喉嚨,可試著將嘴巴張得更開一點,或一邊輕發出"啊"的聲音,能讓鼻腔往喉嚨通路封閉的更完全。
洗鼻第四步,開始進行洗鼻。
(1) 初學者在開始洗鼻時,可以先將洗鼻器的噴頭朝向鼻孔外側,降低洗鼻液一開始進入鼻腔的沖力,適應之後再慢慢地轉向鼻孔內側。一側鼻孔清潔完,再按照相同方式清潔另一鼻孔。
(2) 若有些許洗鼻液流往喉嚨,這是正常的,請繼續用嘴巴呼吸,只要保持頭前歪的姿勢,洗鼻液會自然從嘴巴流出,即使吞下一些也沒有大礙的。
※ 進行鼻腔沖洗時,務必使用溫和的水流進行沖洗,使用壓力較大、較刺激的水流並不會增加清潔效果,反而可能造成鼻腔黏膜損傷。
洗鼻第五步,進行後續清潔。
(1) 鼻腔清潔:洗鼻完成後,請不要立刻吸氣,繼續保持嘴呼吸,因為會殘留些許洗鼻液在鼻腔,此時將頭左右慢慢搖晃,拿衛生紙按壓一下鼻子,同時輕輕用鼻孔吹氣,讓鼻腔的洗鼻液流出。
※ 請勿大力擤鼻,突然增加的鼻腔壓力可能會刺激耳道,出現耳痛等洗鼻子後遺症。
(2) 洗鼻器清潔:使用過後的洗鼻器用清水沖洗乾淨,也可定期使用中性清潔劑清洗,沖洗完放到通風處晾乾,避免細菌滋生。
※ 因洗鼻液含有鹽份,所以噴頭、蓋子等零件需多沖洗幾次,避免日後產生鹽結晶而難以操作。
※ 建議每 3–6 個月更換一次洗鼻器,避免病菌互相感染。
鼻竇炎患者的鼻腔因為已經無法順利將鼻內分泌物排出,在髒污停滯於鼻竇內的形況下,鼻腔的清潔能力也會大幅下降,進而造成病症狀況持續不斷或更為嚴重。
此時進行洗鼻,就能夠物理性主動地洗去鼻腔、鼻竇內多餘的分泌物與病菌,維持鼻腔通暢後提升自清能力,進而有效舒緩鼻部不適或鼻竇炎症狀,是非常好的自我保健行為,也經過許多醫學研究報告證實,因此備受醫師推崇。
養成洗鼻的習慣,不僅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感冒生病,還能舒緩原本的鼻腔不適,進而維持健康機能。
無論你是否患有鼻部相關病症,只要經醫師評估適合洗鼻,就可以享受洗鼻帶來給你至少 6 大好處:
另外,「洗鼻」並不需要使用任何化學藥品,而且只需少量開銷就能保持鼻腔良好的健康狀態,不需擔心對身體會造成損害或產生任何副作用,對鼻竇炎患者來說,著實是一項非常經濟實惠又有效用的保健行為。
不過也要提醒大家,洗鼻次數適度即可,洗太多次並不會比較好,反而可能過度清潔,引發其他風險。
延伸閱讀:洗鼻子的好處有哪些?暢通清新呼吸、遠離疾病的健康秘訣
通常鼻竇炎患者可能會在醫師的指示下,使用鼻噴劑這類的產品,主要用來緩解流鼻水、鼻塞、打噴嚏或是搔癢等症狀,因此此類噴劑通常都含有藥用成分。
此類鼻噴劑一旦使用過量,很可能產生依賴性,甚至是造成鼻塞更為嚴重,與使用洗鼻器洗鼻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,因此若想要用鼻噴劑來代替洗鼻是不可行的。
使用洗鼻器進行洗鼻,是以物理性、水流沖洗鼻腔的方式,來清除鼻腔內的髒污,提升鼻腔自清能力,進而緩解鼻部不適,過程中並無使用任何藥用成分,因此不需要擔心會產生依賴性,或是怕停止使用以後症狀更為嚴重。
延伸閱讀:鼻竇炎靠洗鼻能改善嗎?這些事項要注意!
通常經過鼻竇炎手術的患者,會被醫師建議可以進行洗鼻,除了幫助主動清除鼻腔內分泌物之餘,也能促進傷口復原。
而在正常情況下,鼻竇炎手術後馬上就能進行洗鼻,且一天可以進行 2~4 次,不過每個人的術後狀況都不同,應依照醫師建議為準則。
洗鼻是一項長期的保健行為,不應該抱持著立即見效的期望,因此無論是健康人士又或者是鼻竇炎患者,應該將洗鼻融入生活日常中,建議至少每天可以洗鼻 1-2 次(或依醫師指示),並且至少先維持洗 1-3 個月以上,當然若能養成長期穩定的洗鼻習慣會更好。
除了接受正確的治療以及養成洗鼻的習慣,鼻竇炎患者也建議留意下方 5 個方式,並調整生活習慣,就能夠盡量避免鼻竇炎找上身:
養成固定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可以強化免疫系統,提高身體對抗病菌的能力,還能促進血液循環,有效減緩慢性炎、鼻竇炎等症狀。
同時根據許多網友分享,加入運動後,鼻竇炎症狀確實會舒緩很多,推薦大家嘗試養成。
充足的水分攝取對維持呼吸道的濕潤非常重要。有了足夠的水分才能夠稀釋黏液,並助於清除鼻腔及鼻竇中的分泌物。
此外,水分也有助於保持黏膜的正常功能,減少受到環境刺激的敏感性,進而減少鼻竇炎的產生,對身體的機能代謝也有一定的幫助。
保持鼻腔與鼻竇的濕潤也是預防鼻竇炎的重要措施之一,因此建議鼻竇炎患者要盡可能減少待在過於乾燥的環境,若家中濕度不足,可以適時使用加濕器,避免鼻腔過於乾燥。
此外,洗鼻也是維持鼻腔黏膜濕潤度的一個方法。
鼻竇炎患者應該盡量避免長時間置身於髒亂的環境,特別是空氣中含有大量灰塵、花粉、二手菸或其他過敏原的地方。
透過佩戴口罩、使用空氣清淨機,以及經常清潔居住環境等方法,能夠有效降低環境因素對鼻竇的刺激,進而減少鼻竇炎發生的機率。
生活作息是否良好,會攸關於我們人體的健康、免疫力、自律神經與內分泌問題,因此鼻竇炎患者更應該注意生活作息是否良好,才不會讓病症反反覆覆。
總結來說,得到鼻竇炎不需要太擔心,只要盡早與醫師進行完善的診斷、接受合適的療程,急性鼻竇炎就與感冒一樣,很快就能治療好。但若為慢性鼻竇炎,就得耐心接受治療,並且學會洗鼻以及重新檢視生活作息,更能幫助輔助療程!
【hypersoo海沛舒小教室】
你的健康,是我們最在乎的事。
我們努力推廣洗鼻,希望讓更多人知道「洗鼻」是一種安全、有效的鼻腔保健方式。
《更多關於鼻腔保健、洗鼻器產品相關知識,歡迎至海沛舒小教室閱讀。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