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鼻正確5步驟教學!一篇搞懂洗鼻器用法,讓你洗鼻快速上手!
空氣汙染及霾害日益嚴重的今天,大量的灰塵、細菌隨呼吸進入鼻腔,當鼻腔內累積過多的髒汙,就容易導致鼻腔發炎或不舒服。
對於長期受到鼻部症狀困擾的人來說,除了吃藥、看醫生以外,「洗鼻」也是近年來相當受到歡迎的緩解方法之一,不僅沒有藥物的副作用,還可以減少藥物的使用,許多人在養成長期規律洗鼻的習慣後,鼻部狀況較為穩定,不舒服的情況也都有很明顯地改善。
那麼洗鼻到底該怎麼洗呢?本篇文章我們將跟大家分享洗鼻子的五大步驟,以及洗鼻器的正確用法,幫助大家更快速學會如何自己洗鼻。
延伸閱讀:【洗鼻器全攻略】洗鼻器是什麼? 4大使用技巧,讓洗鼻效果更好!
許多剛接觸洗鼻的新手,經常會出現洗鼻子水出不來、嗆水等問題,而這些問題大多是因為洗鼻器操作不當所導致。
洗鼻子看似簡單,實際上上卻有很多步驟細節要注意,以下我們就詳細列出洗鼻器使用的 5 大重點,只要掌握這些要點,即便是第一次洗鼻,也能夠快速上手,享受洗鼻帶來的好處!
(1) 清潔雙手:請先將雙手用肥皂或洗手乳清洗淨,避免病菌在洗鼻過程中進入鼻腔。
(2) 調配洗鼻液:將一包市售洗鼻鹽倒入杯中或洗鼻器中,依據外包裝的洗鼻鹽比例指示,再倒入乾淨可飲用的溫水調配,並充分攪拌讓洗鼻鹽完全溶解,禁止使用自來水。調配水溫約在 35 - 37℃,或個人感覺舒適的溫度即可。
※ 調製洗鼻液的重點在於調配出與人體「等溫、等張」的溶液(35 - 37℃,0.9% 滲透壓),並一定要將加入的洗鼻鹽完全溶解,這樣洗鼻液才不會刺激鼻腔。清水為低張的溶液,切勿直接使用清水進行洗鼻。
※ 也可使用市售的生理食鹽水與無碘鹽來調配洗鼻液,但各有其缺點,生理食鹽水不便加熱,而無碘鹽自行調配不好掌握比例,容易對鼻腔造成刺激感。
(1) 身體前傾:身體彎腰往前傾、眼看腳尖。此姿勢可讓些許往下流的洗鼻液從嘴巴流出,防止其流入喉嚨而嗆到。
(2) 歪頭:將頭歪向一側,洗鼻液一般從高側鼻孔流入,低側鼻孔流出,歪頭可讓洗鼻液更順暢地往下流出,且同時也減少了洗鼻液對耳咽管的刺激。
「嘴呼吸」是在洗鼻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,張嘴呼吸可以讓鼻腔往下的通路封閉,洗鼻液就不會流至喉嚨。
※ 洗鼻前,先張嘴呼吸幾秒,讓身體習慣用嘴巴呼吸的方式,再開始進行洗鼻,可讓洗鼻過程更順暢。
※ 若洗鼻過程中,仍有不少洗鼻液流入喉嚨,可試著將嘴巴張得更開一點,或一邊輕發出"啊"的聲音,都可讓鼻腔往喉嚨通路封閉的更完全。
(1) 開始洗鼻時,先將洗鼻器的噴頭朝向鼻孔外側,降低洗鼻液一開始進入鼻腔的沖力,適應之後再慢慢地轉向鼻孔內側。一側鼻孔清潔完,再按照相同方式清潔另一鼻孔。
(2) 若有些許洗鼻液流往喉嚨,這是正常的,請繼續用嘴巴呼吸,只要保持頭前歪的姿勢,洗鼻液會自然從嘴巴流出,即使吞下一些也沒有大礙的。
(1) 鼻腔清潔:洗鼻完成後,請不要立刻吸氣,繼續保持嘴呼吸,因為會殘留些許洗鼻液在鼻腔,此時將頭左右慢慢搖晃,拿衛生紙按壓一下鼻子,同時輕輕用鼻孔吹氣,讓鼻腔的洗鼻液流出。
※ 請勿大力擤鼻,突然增加的鼻腔壓力可能會刺激耳道,出現耳痛等洗鼻子後遺症。
(2) 洗鼻器清潔:使用過後的洗鼻器用清水沖洗乾淨,也可定期使用中性清潔劑清洗,沖洗完放到通風處晾乾,避免細菌滋生。
※ 因洗鼻液含有鹽份,所以噴頭、蓋子等零件需多沖洗幾次,避免日後產生鹽結晶而難以操作。
※ 建議每 3 – 6 個月更換一次洗鼻器,避免病菌互相感染。
建議每天洗鼻 1-2 次,可以早晚各洗 1 次,或每日 1 次,若是鼻竇炎或是嚴重鼻涕倒流的患者,一天可以洗鼻 2-4 次。
如果手邊都沒有洗鼻器,可以將調配好的洗鼻鹽水放在臉盆,讓鼻子輕輕吸入後排出,或是放入噴霧瓶中,每次對著鼻子噴約 2-3 次即可。
不過這兩種方式都只能清洗到鼻子淺層的部位,如果想要完整清洗到整個鼻腔,還是建議要購買專用的洗鼻器為佳。
建議每 3 至 6 個月更換一次,最久 1 年要更換一次,避免病菌及髒汙殘留,在洗鼻過程回流至鼻腔內,導致鼻腔反覆感染。
每次洗鼻完畢後,務必要使用清水沖洗洗鼻器,也可定期使用中性清潔劑來清潔,洗完後的洗鼻器,請放置於通風處晾乾,避免因潮濕而滋生細菌。
洗鼻器屬於第一等級的醫療器材,基本上在合法正規的藥局、屈臣氏、康是美等實體店面,或是 PChome、MOMO 等大型電商購物平台都買的到。
「洗鼻」是一種安全、有效的居家保健鼻腔方式,深受許多鼻科醫師的推薦,對於鼻部不適患者也是一種相當有幫助的輔助療法。
洗鼻看起來很困難,但實際操作起來很簡單,只要掌握上面所教學的 5 大重點,學會正確洗鼻的方式,多練習與熟悉操作,相信每個人都能自在舒適的洗鼻,享受洗鼻帶來的好處。
【hypersoo海沛舒小教室】
你的健康,是我們最在乎的事。
我們努力推廣洗鼻,希望讓更多人知道「洗鼻」是一種安全、有效的鼻腔保健方式。
《更多關於鼻腔保健、洗鼻器產品相關知識,歡迎至海沛舒小教室閱讀。》
參考資料